马克思对经济社会学的贡献是他确立了经济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经济社会学研究范畴。虽然他的研究方法仍然属于经济学方法,即用经济学观点分析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但强调经济关系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研究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这本身也是经济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马克思之后,德国的新历史学派在德国盛极一时,并对美国的制度学派和法国的社会学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历史学派的罗雪尔、施穆勒和桑巴特等人都对经济制度的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而许多经济社会学家认为,经济社会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门研究经济制度及其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学科 (Swedbe,1998)。对经济制度的关注意昧着经济学家不再是就经济发展所受的限制条件本身,比如生产、技术、资本等微观条件进行研究,而且还要对经济条件之外的民族思想、社会意识和文化特征等社会条件加以考虑。因此,德国历史学派传递了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综合考察的经济社会学方法论的传统。
以凡勃伦、米契尔和康芒斯为代表的制度学派广泛地讨论了“制度”对人类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三位代表人物在研究方法和具体观点上各有特色:米契尔是经验统计学派的代表,主张把制度研究建立在经济统计的基础上;康芒斯是法律学派的代表,认为在一切制度因素当中法律制度最重要,法律制度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三人之中唯有凡勃伦对经济社会学的贡献最直接,因为他是制度学派当中的社会学派的代表,他的成名作《有闲阶级论》可以看作是经济社会学的早期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凡勃伦把制度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生产组织制度,另一类是拥有私有财产或展示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社会(阶级)制度。前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或生存需要,受自然人的本能驱使;后者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或社会需要,受人的本能驱使。凡勃伦的分析表明,经济生活严重地受制于社会力量,甚至可以认为是社会力量控制了经济的发展方向。比如显示消费、显示有闲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动力,同时,能够显示有闲或有条件显示有闲又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志。正是这些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阶级结构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20世纪7O年代之后,以科斯和威廉姆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发展了经济制度分析方法,形成了新制度经济学。新旧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更重视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更依赖有限理性假设前提。代理理论、产权理论和合作博弈理论等都是通过交易成本概念和有限理性假设对经济制度和经济社会关系加以科学解释的新制度经济学核心理论。
如果说上述经济学家的贡献仅仅是因其研究内容或研究方法对经济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所裨益的话,那么熊彼特的作用则与众不同:他在《经济分析史》一书中不仅多次强调社会学方法的重要性,而且直接提出并使用“经济社会学”概念作为经济分析工具。熊被特认为“科学的”经济学家必须拥有4类分析技术或工具,依其重要程度分别为:
(1)经济史。熊被特认为,经济学所考察的对象,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过程,如果一个人不了解历史,他就不能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同时,历史的叙述不可能是纯经济的,它必然要反映那些不属于经济制度方面的事实,因此历史提供了最好的方法,让我们了解经济与非经济事实怎样联系在一起,及各种社会科学应该怎样联系在一起;
(2)统计。熊彼特认为统计数字极为重要,这一观点与其说是经济学的传统,毋宁说是社会学的方法论特点;
(3)理论。从提出假设、推论命题(证明定理)、得出结论到理论应用 (实证分析),这一理论构建过程正是经济学发展的固定格式。从经济学的发展轨迹来看,经济学家沿着这条轨迹已经走得太远了;
(4)经济社会学。熊彼特认为,如果我们把人类行为的定义下得广泛一些,使人类行为不仅包括动机、行动、偏好等,而且包括与经济行为有关的社会制度,比如财产制度、政治制度、契约制度等,那么我们就需要引入经济社会学分析工具。因为经济学所关注的是人们在何时何地会发生何种行为以及会产生何种后果,而经济社会学要分析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这种行为。自18世纪以来,经济学和社会学在各自的领域内独自前进,主流经济学家和主流社会学家对于对方在做些什么都知道得很少,而且关心得更少,这种状况极大地限制了经济社会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因此,熊彼特呼吁经济学家多关心一些社会学问题,因为与经济学相邻最近的学科就是社会学。
M.韦伯是为建立经济社会学作出最持久努力和最出色贡献的社会学家。虽然受到德国历史学派的文化熏陶,但韦伯仍然积极地接受门格尔学派(即奥地利学派) 的理论经济学思想。与憎恨经济学并想用经济社会学取而代之的迪尔凯姆相反,韦伯把经济社会学视为主流经济学的一个补充。在韦伯的许多著作中,有三部与经济社会学特别相关:《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 《经济与社会》 (1921-1922);《经济史大纲》(1923)。《经济与社会》一般被视为经济社会学的经典之作,在本书中——准确地说,是在本书的第一部分第二章中,韦伯勾画了经济社会学的基本轮廓。韦伯首先从个人开始讨论“经济行为” 及“行为的经济取向”,然后探讨了“经济组织及其分类”、“经济的形式台理性和实际合理性”,最后分析了“政治组织”、“意识形态”和各种“国家制度”对经济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说,《经济与社会》是古典社会学的一个里程碑,也是经济社会学初步建立的标志性成果。
20世纪3O一50年代是凯恩斯经济学时代,它以1936年凯恩斯发表《通论》为起点标志,以50---60年代凯恩斯政策主张在各国实践为顶峰,以7O 年代“滞胀”所代表的凯恩斯灵丹妙药失灵为终点。
1956年,帕森斯与其学生斯梅尔瑟合著出版了一部重量级理论著作《经济与社会》,标志着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刨立。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运用结构一功能主义分析手法,把社会定义为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经济只是其中个子系统。经济系统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所有子系统在维持社会大系统运行过程中都发挥重要功能。斯梅尔瑟随后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英格兰的工业革命,并出版了经济社会学的第一部教科书《经济社会学》。70年代末,8O年代初是经济社会学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新经济社会学诞生和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把社会学应用于市场研究的先驱是哈佛的 H.怀特。到80年代中期,怀特的许多学生开始发表经济社会学著作,尤其是借助于在他指导下所使用的网络研究方法,波特、贝克和M.格兰诺维特等人的成果尤为}1人注目。其中M.格兰诺维特1985年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经济社会学的纲领性文章《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嵌人性问题》,开创了利用社会结构或社会网络分析经济行为和经济秩序的经济社会学新纪元。格兰诺维特同时对新制度经济学展开了正面攻击,认为采用非社会学方法分析经济制度的威廉姆森等人是“学术森林中的社会学的婴儿”。
格兰诺维特的理论假设体现了新经济社会学的关键特征,即认为所有的经济制度都是“社会建构”。格氏认为经济制度是通过网络丽产生的,然后被凝结到更坚固的社会结构当中。
新经济社会学吸引了大批出色的社会学家,他们主要分布在美国,但在欧洲和其他地区也有志同道台者。新经济社会学的组织理论和文化社会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引发了许多创造性研究成果。比如v.泽利泽分析了上个世纪儿童经济价值的变化方式;N.毕加特分析了女性直销组织的结构及其演变;N.福里格斯坦从社会学角度重新阚释了美国现代合作史。1992年格兰诺维特和斯维德伯格出版了一部经济社会学新文选,1994年斯梅尔瑟和斯维德伯格出版了一部巨著《经济社会学手册》。这部巨著收录了许多新经济社会学最知名的人物,并用3o多章的篇幅分析了经济生活的全部领域。
比较经济学 |
保险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
畜牧业经济学 |
传媒经济学 |
供应链物流学 |
第三方物流学 |
灯塔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
福利经济学 |
服务经济学 |
分销物流学 |
风险经济学 |
法律经济学 |
房地产经济学 |
非稀缺经济学 |
房地产金融 |
公共经济学 |
规模经济学 |
管理经济学 |
经济社会学 |
家庭经济学 |
气象经济学 |
税收学 |
质量经济学 |
[2] http://www.spph.com.cn/books/bkview.asp?bkid=158373&cid=487453
[3] http://0.book.baidu.com/zhongguotushu/m5/w56/h15/4e0fb8295c8f.1.html